中国物流集团联手重庆,西部陆海新通道加速发力
kdniao
来源:企业观察报 · 2025-05-12 10:05:30
物流行业迎来重大整合动作。
重庆市市场监管管理局4月7日公示,中国物流集团有限公司(下称“中国物流集团”)与重庆物流集团有限公司新设合营企业案获无条件批准。日前,这一备受关注的合营企业正式亮相。
4月22日,中国物流集团控股有限公司正式登记成立,注册资本达2亿元。中国物流集团持股55%,认缴出资额1.1亿元,重庆物流集团持股45%,认缴出资额9000万元。该企业经营范围涵盖道路货物运输、保税仓库经营及保税物流中心经营等,法定代表人和董事长为姬书明。
公开信息显示,姬书明也是中国物流集团总经理助理,中国物流集团云南有限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 这一“央地联动+区域深耕”的双重身份,或预示着该平台将成为西南物流枢纽建设的关键支点。
在国内国际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下,物流体系的作用愈发关键。如何通过强强联合构建更畅通的市场流通渠道?
01
为何携手
中国物流集团与重庆物流集团整合背后涉及战略布局、资源互补以及政策导向等多个关键维度。
中国物流集团成立以来,便致力于打造成为具有全球竞争力的世界一流综合性现代物流企业集团,其业务广泛分布于铁路物资综合服务、制造业物流、国际物流等多个领域。经营网点不仅遍布国内30个省(自治区、直辖市),还延伸至五大洲,在国际物流市场中已具备较强的竞争优势。然而,面对国内物流市场区域发展不平衡的现状,进一步完善国内网络布局,尤其是强化在中西部地区的物流服务能力成为其重要战略方向。
重庆作为我国中西部地区的重要城市,是“一带一路”倡议和“长江经济带”战略互联互通的关键节点,具备突出的区位优势。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西部陆海新通道、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等国家战略在此交汇叠加,赋予了重庆在物流领域独特的战略地位,也为物流企业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
中国物流集团选择与重庆物流集团合作,正是看中了重庆在国家战略布局中的重要位置,期望将重庆打造成为构建现代物流体系的重要战场和创新地,通过与重庆物流集团的合作,加深其在西部的布局,抢占西部物流枢纽,进而完善全国网络布局,更好地响应国家“双循环”战略,打造立足重庆、带动西部、辐射全国、联通全球的综合物流企业。
从资源层面来看,双方具有极强的互补性。中国物流集团在仓储物流、铁路货运、国际货代等领域拥有显著优势,其国际班列纵横亚欧大陆,具备强大的国际物流运作能力和广泛的国际物流网络。例如旗下华贸铁路公司深度参与中欧班列(成渝)和西部陆海新通道建设,重点运营中欧、中俄、中亚、南向等跨境班列运输及配送业务,开发国际、国内多式联运及大宗供应链业务,年进出口集装箱近2万个,在国际物流和多式联运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和资源。
重庆物流集团是于2023年整合重庆交运集团、重庆港务物流集团、重庆国际物流集团组建的市属重点国有企业。承担着服务西部陆海新通道战略、提升重庆内陆国际物流枢纽地位的重大期望,拥有丰富的地方物流资源,在本地的港口运营、公路运输以及区域物流配送等方面根基深厚。但业内人士指出,其在国际物流运营网络资源、高端物流服务能力等方面存在一定短板,面临着推动能级不高、地区协同不够、海外纵深不足等现实问题。
3月19日,重庆市人民政府与中国物流集团有限公司签署合作协议。在合作会上,中国物流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李洪凤提到,集团与重庆在战略层面存在高度契合。不难发现,重庆在国家战略布局中的重要地位,正是吸引中国物流集团的关键因素。
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物联网专委会特约专家、物来物网(北京)数字科技有限公司创始人牛志文认为,国家正推动国资整合,支持西部陆海新通道、重庆内陆国际物流枢纽等建设,落实多式联运和“一城一港”部署。区域协同发展将强化重庆枢纽地位,促进“一带一路”与长江经济带衔接。重庆物流集团与中国物流集团整合可实现优势互补。
双方合作后,中国物流集团可以借助重庆物流集团在地方的资源和运营基础,快速切入重庆及周边地区的物流市场,实现业务的本地化拓展;重庆物流集团则可以利用中国物流集团的国际网络和专业能力,提升自身在国际物流和高端物流服务领域的水平,弥补短板,双方协同发展,共同提升市场竞争力。
02
重庆港迎新机
随着中国物流集团与重庆物流集团的合作推进,作为重庆物流体系重要一环的重庆港,有望迎来全方位的发展机遇,实现多维突破。
一、业务协同升级
中国物流集团作为全球物流领域的龙头企业,在国际多式联运网络、大宗商品供应链管理等方面拥有核心能力,这些优势与重庆港的区位优势形成了良好的互补。重庆港地处长江、嘉陵江和乌江沿岸,是长江上游最大的内河主枢纽港,拥有181种不同类型的生产泊位,包括4个主要的多式联运换乘站,是中国的主要港口之一,在区域物流中占据重要地位。
双方合作后,有望加速重庆港的功能升级。例如,在果园港扩建工程中,借助中国物流集团的技术、资金和管理经验,能够提升港口的吞吐能力和运营效率,使其更好地适应日益增长的物流需求。同时,在国际物流通道建设方面,中国物流集团的国际班列资源和国际物流网络,将与重庆港实现有效对接,进一步拓展重庆港的国际物流业务,加强其在全球物流体系中的地位。双方还可以在制造业物流、特种物流和大宗商品供应链集成服务等领域开展深度合作,发展多式联运,放大“物流+经贸+产业”综合效应,提升重庆港的综合服务能力和市场竞争力。
二、是资源整合与扩张
重庆港可以与中国物流集团的铁路、仓储资源实现强强联合。中国物流集团在铁路货运方面拥有丰富的资源和成熟的运营体系,公开资料显示,截至2023年末,其掌控全国铁路专用线超2000公里,仓储面积达1800万平方米,物流网络覆盖全球100余个国家。通过与重庆港的合作,可以实现公铁水多式联运的更高效衔接,提升物流运输的效率和灵活性。在仓储资源方面,双方可以整合仓储设施,优化仓储布局,实现仓储资源的共享和合理利用,降低物流成本。
借助中国物流集团的全球物流节点布局,重庆港可以拓展跨境物流服务。例如,在中欧班列货物集散方面,重庆港可以作为中欧班列在西部地区的重要集散中心,通过与中国物流集团的合作,吸引更多的货物在此集结和分拨,进一步提升重庆港在跨境物流领域的影响力。中国物流集团还可以为重庆港带来先进的数字化供应链系统,如智能仓储、通关一体化等技术,提升港口运营效率,实现智能化、数字化转型。
三、是战略能级跃升与资本支持
牛志文表示,此次合作标志重庆港有望成为中国物流集团整合旗下的第五家上市公司,从地方国企向央地混改平台的转型,战略能级将得到大幅跃升。
中国物流集团的央企背景和强大实力,将为重庆港提供更多的发展机遇和资源支持,使其能够突破区域港口竞争格局,在全国乃至全球物流市场中占据更有利的地位。在资本方面,中国物流集团的资本注入可以优化重庆港的资产负债结构,为其发展提供强大的资金支持。同时,凭借中国物流集团的央企背景,重庆港可以获得低成本融资渠道,缓解当前存在的经营压力,为港口的建设和运营提供稳定的资金保障。
据重庆港近日发布的2024年年报显示,公司2024年营业收入为43.77亿元,同比下降11.56%;归母净利润为5.29亿元,同比下降15.65%;扣非归母净利润为-4139.84万元,同比下降309.20%;经营活动现金净流入为2.02亿元,同比下降72.36%。
03
“双螺旋”信号
中国物流集团与重庆物流集团的整合,既实现了地方国企与中央企业的优势互补、携手共进,也充分展现了国家在推动物流行业朝着集中化、规模化方向发展上的重要举措。
在政策层面,国家近年来大力推动国资国企改革,加大市场化整合重组力度成为2025年改革工作的重点任务。物流行业作为国民经济的基础性、战略性产业,其整合升级对于构建现代流通体系、畅通国内国际双循环具有重要意义。
这一整合行动是重庆市落实纵深推进国资国企改革的具体体现。重庆市委书记袁家军在“新春第一会”要求一致。袁家军说,要聚焦奋力谱写中国式现代化重庆篇章总纲领总遵循,进一步强化党建统领,迭代升级“六区一高地”建设体系构架,奋力打造“西部领先、全国进位和重庆辨识度”标志性成果。
在物流行业层面,此次整合是国家推动物流行业集约化、规模化发展的重要体现。物流行业长期存在着市场分散、竞争无序、效率低下等问题,通过整合,可以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减少重复建设和恶性竞争,提升行业的整体运营效率和竞争力。
毕马威在《供应链物流5.0——构建全域数智供应链物流体系》报告中称,在数字化浪潮的推动下,供应链物流行业正经历着前所未有的变革。多重驱动因素,如社会变化、全球化、科技进步、产业升级和低碳环保,正推动着供应链物流向5.0时代迈进,这也意味着物流行业需要不断升级转型以适应新的变化。
公开资料显示,中国物流集团正在加大物流科技研发投入,如旗下企业中储智运推出网络货运平台、中储恒科推出智慧称重系统等,推动大数据、物联网、人工智能等技术在物流领域应用。
中国物流集团与重庆物流集团强强联合,将形成更强大的物流企业集团,在市场中发挥引领作用,带动行业向规范化、标准化、集约化方向发展。双方在资源、网络、技术等方面的优势互补,将推动物流企业向规模化、专业化、国际化方向迈进,提升我国物流行业在全球的竞争力。同时,此次整合也将加速多式联运的发展,促进物流资源在更大范围内的优化配置,为行业提供更高效、更便捷的物流解决方案,推动物流行业的转型升级。
快递物流专家、贯铄资本CEO赵小敏强调,综合而言,中国物流业已步入高质量发展期。在此进程中,中国物流集团、招商局集团、中国远洋海运集团三家国资领军企业将担纲核心支柱角色。这一格局不仅作用于行业本身,还将对产业链上下游产生广泛影响。快递行业正迎来新一轮并购整合潮,货运领域也将陆续开启资源整合进程。
企观国资是企业观察报社官方微信公众号。《企业观察报》是由国务院国资委指导、中国企业改革与发展研究会主管主办的全媒体平台,被国务院国资委认定为“国资国企自有舆论平台”,致力于以专业化、市场化、国际化视角关注报道中国企业改革发展。
相关产品推荐